欢迎访问肥西先锋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高世林:留住乡愁 留住记忆 留住根

信息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9-06-25
[字体:  ]

 

640.webp.jpg

 

 

    让失传的莲湘舞“起死回生”并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收集了500多件文物和700多件民俗老物件、建成安徽省首家乡镇“博物馆”…… 14年前,从成为柿树岗乡文化站站长那一刻起,高世林就一路摸索挖掘,躬耕于肥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为后代留下乡土的“根”。

 

  推陈出新 抢救濒临失传的莲湘舞

 

  “文化站站长干什么?”“乡村文化工作怎么干?”……2005年,带着这些疑问,高世林接任柿树岗乡文化站站长一职,开启了漫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旅。

 

  “通过前期的大量调查发现,乡里有很多特色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比如莲湘舞。”作为一名工作在文化战线上的共产党员,高世林责无旁贷担起了拯救莲湘舞的重担工作。 2008年,在高世林的四处奔波召集下,一支由10人组成的“柿树岗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成立。团队成立了,还要有人教授指导,于是,高世林又四处寻找,终于在莲湘舞的发源地——黄花社区找到了一位87岁的老艺人,根据他的回忆去学习摸索莲湘舞的基本步子。同时,他们还找来拉二胡的老艺人许绍安,为莲湘舞伴奏。

 

  编舞和伴奏定下后,艺术团成员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大家很齐心,也很辛苦,一起克服了场地、时间等诸多问题。”据高世林介绍,艺术团成员都是来自社会群体,有教师、有职工,大家都有本职工作和家庭,每次排练只能抽出晚上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9月,柿树岗乡的莲湘舞“一炮打响”,在全县农村文艺调演比赛上获特别奖;2009年4月,获合肥市“农运会”传承项目一等奖;2009年6月,莲湘舞被县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入县级名录;2014年6月,该乡的莲湘舞作为安徽省唯一选派节目,参加了全国莲湘舞邀请赛并获银奖;2015年8月,该乡选派的少儿莲湘舞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活动总决赛并获银奖。短短几年间,柿树岗乡的莲湘舞受邀外出参加县级以上活动达100多场次。2016年12月,该乡莲湘舞正式被合肥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如今,莲湘舞还成为了柿树岗乡所有小学生的课间操,“要传承下去,必须从娃娃抓起。”

 

  从濒临失传到全国闻名、从10人到如今的400多人、从成人到孩子,莲湘舞的大放异彩离不开高世林的推陈出新。“要有所创新,要符合时代和大众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高世林告诉记者,今年,乡里还打算申报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将柿树岗乡打造成“非遗之乡”。

 

  深入挖掘 建成全省首个乡镇“博物馆”

 

  “真正深入进去,文化工作是干不完的。”2008,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高世林全程陪着考古专家转遍柿树岗乡的54处文物点,有早至商周时期古代先民的居住遗址、有历代古墓葬、有明清古建筑、有淮军将领建造的众多圩堡等。

 

  “在文物普查和古城址发掘中,我们收集了一些诸如柱形鬲足、器片、印纹硬陶等文物,很有历史价值,于是萌生了把这些文物陈列起来供大家参观的想法。”普查结束后,高世林就将这一想法向上级汇报。2009年4月,该乡党委政府划拨专款文物资金,用于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标志牌的设置、必要的清障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物件的收集、收购。同时,还在乡文化站设立了60平方米的文物展示室,专门陈列这些收集来的文物,文物展示室由高世林亲自设计。截至目前,陈列室里已经有了500多件文物收藏。

 

  2009年6月,国务院文物专家组到柿树岗乡视察文物保护工作时对该乡的文物展示室和文物保护碑给予充分肯定,并赞誉这是安徽省首家乡镇“博物馆”。

 

  “虽然我们的‘博物馆’有点山寨,但这些文物的时间跨度可不短,少为几十年,多达几千年历史,充满着乡土气息。”据高世林介绍,现如今,“博物馆”也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的参观点之一。

 

  自学成才 从“门外汉”到“文物专家”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高世林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初心。现如今,我们走进柿树岗乡这座乡镇博物馆,可以看到瓦片、陶罐、砖块、木刻、石雕、石墩、石鼓、留声机、煤油灯、马灯等各类文物及民俗老物件,有1200余件,包罗万象,而这些都是靠高世林一点一滴的收藏。

 

  “见多就会识广,刚开始也不懂,慢慢就懂了一点。”高世林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物的收集,不少文物都散落于民间,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都不愿拿出来,“我就上门三番五次做工作,有段时间不管办什么事,脑子里想的都是文物。”

 

  在平常走村串户时,高世林还发现,许多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如石滚、水车、磨盘、凉床等,农户在搬家过程中会弃之不用,这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农具被损坏、填埋,十分可惜。于是,高世林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又收集了300多件民俗老物件。老百姓都知道乡里的“高站长”是“文物专家”,一发现家里有“老古董”,都会主动打电话告诉高世林,现如今,“博物馆”里已经收藏有700多件民俗老物件。

 

  “这些农村的旧物件,若干年后就会消失,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住我们的‘根’。”高世林平静地说。

责任编辑:周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小微权力
“监督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