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外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挑起全球贸易纷争并不断升级中美贸易争端,令世界经济和贸易前景蒙上阴影。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部分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上升。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投资、消费等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金融风险有所上升。尽管如此,从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运行依然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
一、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
今年前三季度,“稳”依然是我国经济基本面的主基调和关键字,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看,较快的经济增速、较多的就业创造、较低的通胀水平以及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共同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第一,经济增长维持较高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6.8%、6.7%和6.5%。虽然第三季度GDP增速降至十年低位,导致有的人对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感到焦虑。但要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我们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我国经济禀赋的变化而做出的主动性应变和调整。实际上2014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就逐步稳定在6.5%-7%的区间范围内,今年前三季度6.7%的平均增速依然处于这一范围内,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预定的6.5%的目标水平,这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这一速度是在中国经济体量已经突破80万亿元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速和增量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第二,就业增长保持平稳。根据年初人社部的估计,今年我国就业压力巨大,城镇新增劳动人口将达到1500万以上,其中有820万高校毕业生以及大量的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部分去产能职工需要在城镇就业。在经济增速换挡,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失业率维持在4.8%至5.1%的区间,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同时,在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并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我国新增就业稳步增长,表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前三季度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如果按照当前的速度,今年我国将有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第六年超过1300万人。
第三,物价涨幅基本稳定。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受国外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部分地区遭遇水灾、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能源和肉菜价格上涨导致我国通胀压力有所上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从6月份的年内低点持续回升,9月份达到2.5%,前三季度平均上涨2.1%,涨幅较上半年扩大了0.1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我国物价涨幅仍属于温和通胀水平。从分项指标看,剔除受季节性和短期性因素影响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其他消费品价格涨幅有限。而且,随着水灾影响消退以及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菜价和猪价已经出现回落迹象,居民通胀预期稳定。
第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金融动荡,特别是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但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平稳运行。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额逐季提升,累计达到22.2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而且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出口在严峻外贸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速,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由于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窄,同比下降28.3%至1.44万亿元,经常账户收支更趋平衡。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更有力的吸引外资政策,我国吸引外资也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商务部统计,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5%至760.7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最新公布的《世界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也显示,上半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41%的情况下,我国吸收的FDI逆势增长6%,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此外,今年以来尽管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但跨境资本流动基本稳定,外汇储备保持稳定,维持在3万亿美元之上。
二、高质量发展成效正在显现
中国经济在多方压力下依然保持较强的增长韧性,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体现出我国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正取得切实成效。从前三季度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看,我国经济发展不仅是稳中有进,更是进中提质,经济增长的“成色”更足。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前三季度,三大需求内部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支出作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同时,消费升级推动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三季度达到52.6%,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也继续优化。三季度,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均增长8.7%,分别较上个半年提高0.3和1.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民营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基本状况正在改善。产业升级推动第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提高至53.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比增速更是达到37.5%和10.8%。同时,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长水平。此外,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达到58.4%,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前三季度,体现新动能的新产业加快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1.8%和8.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8.8%。而且,“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带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前三季度我国网上零售同比增长27%,达到6.2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5%。在新动能快速成长壮大的同时,我国去产能政策成效显现,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优化利用水平上升。三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2.0和1.1个百分点,达到78.7%和70.1%。
三是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提质增效方面的进展十分明显,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和质量效益提升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3%,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此外,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的能耗进一步降低,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1%,高于3%的预期目标。
三、高质量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而不单是量的增长,这将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有基础,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为高质量发展积基树本。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升级空间还在不断扩大。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突出,教育、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多短板和弱项需要弥补,投资潜力巨大。此外,中国有着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拥有与之配套的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这决定了中国有能力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也奠定了进一步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基础和动力。
二是有潜力,科技创新活力释放为高质量发展增能添力。当前我国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我国科技研发和技术工人供给的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已成为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经济的重要动力。我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去年我国研发投入超过1.7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比重达到2.13%,创历史新高。这都有利于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我国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三是有空间,统筹国内外大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国内看,我国幅员辽阔,四大板块地区发展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的统筹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地区发展潜力。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近一段时期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并在2020年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的目标,而这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巨大的空间。国际看,“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将逐步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促进沿线区域内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大的外部市场。
四是有政策,制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公布了一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举措,供给需求双侧发力,财政货币协调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中央和国家机关调整完成后,目前多个省市机构改革方案落地。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并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宣布了四项重大对外开放举措,向世界彰显了我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除年初确定的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的政策措施外,我国又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的一系列措施,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3万亿元。而且我国也注重发挥需求侧“稳定器”功能,围绕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民间投资、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以及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就应将经济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质增效上,保持战略定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我国经济也定能够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张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