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
行走在肥西县三河古镇的大地上,房屋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点缀绿色田园,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巷陌乡间花树掩映,入眼即是阡陌纵横的湖畔风光,一幅美丽多姿的和美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发展阶段乡村建设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三河镇以旅游立镇,依据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启动“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知名旅游古镇”。近年来,围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下猛劲、发狠力、出新招,做实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三件大事”,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建引领,营造人文和、生态美的乡村。人民群众是和美的最大主体,建成服务人民、人民参与、人民满意的基层治理体系是“美美与共”的应有之义。
推动“党建”+基层治理。近年来,三河镇持续深化“枫桥经验”,坚持“三治”融合,推行“五会治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全镇社会治理效能。依托“红色物业”“红色网格”“红色业委会”“功能党小组”,广大党员致力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奋力夺取大战大考的胜利,以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构筑社会平安稳定坚固防线。践行“党建”+生态环保。强化政治引领,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蓝天、净土、碧水保卫战,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实施环巢湖生态“绿心”工程,探索建立小南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打造舒城、肥西两县毗邻地区共同发展的典范,为三河旅游业态的全面提升以及周边水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布局,塑造产业和、融合美的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有翔实可行的规划,以此统筹推进乡村美、产业旺、社会和、文化兴、百姓富。
立足多规合一。2023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机制,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以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为引领,三河镇积极推进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较大自然村庄建设,动态跟进管护机制,形成以镇、行政村整体推进、中心村带动周边自然村全域推进的和美乡村建设新格局。
突出系统集成。依托三河镇绿色优质粮油、优质果蔬和水产养殖三大产业,聚焦“两强一增”,打响打好“一区两带”品牌。以“杰与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驱动引擎,赋能三河草莓、葡萄、火龙果及环巢湖流域水产、稻虾、稻蟹成为遍地开花的品牌,三河四子同乐米酒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聚焦用力加快工业园区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富光不锈钢杯壶生产项目和莱牧高端乳品暨大健康品牌孵化项目。持续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升级改造,构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营销体系,利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资源链条,培育新型业态,开展生态观光游、体验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健康养生游,全面拓展产业功能和增收空间,让更多的百姓共享和美乡村产业发展新成果,以“绣花”的功夫打造“千年古镇”和美乡村新样板。
开放发展,打造理念和、人才美的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宽广的视野思考问题。三河镇充分汲取浙江“地瓜经济”的经验启示,不仅“立足三河发展三河”,更发挥了“跳出三河发展三河”的立意优势。发挥固有优势。以提升道路、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生态修复、水系沟通,着力打造稻田生态系统、林田生态系统和沼泽生态系统三大板块,推动湿地管养常态化取得新进展,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巢湖边的一张亮丽名片,形成融入合肥主城生活休闲区、促进三河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和美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成功建成1个数字农业工厂和1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引进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村青年。截至目前,三河镇已成立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先后选派19名科技特派员,培育家庭农场435个,合作社126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新中国70多年乡村建设发展经验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和农民根基,和美乡村建设才能行稳致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的新画卷正在三河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