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益企”为理念,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建赋能举措,夯实根基、深化融合、优化服务,找准党建工作在领航定向、强企惠企、服务产业上的立足点,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乃至产业链的发展优势。
夯实“益企”根基,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标”。
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示范讲、行业讲、一线讲”等形式,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新质生产力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推进“两个覆盖”,积极推行项目建设与组织建设、产线建设与阵地建设、人才引育与党员培育“三同步”工作法,推动边摸排、边组建、边巩固、边提升。今年以来,新兴领域新建党组织131个、巩固提升46个。
促进健康成长。聚焦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宣传、诚信教育、现代企业管理和风险防范教育等内容,量身定制“党建+发展”课程包,打造党建实训基地6个,弘扬传承优秀企业家精神。持续推行企业管理层与党组织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连续2年提升比例达10%,在企业负责人、管理层中发展党员比例超过60%。
完善内部治理。依托惠企大讲堂、派河新声理论宣讲队等载体,持续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宣讲30余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15场“党建工作融入现代企业制度”交流研讨。面向重点企业持续开展党建“画像”,分类研判企业内部治理情况,组织开展“企业党组织和管理层共学共商”“党组织对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安全稳定、公众利益等重大事项前置研究”“党的建设和企业重大情况报告”等试点探索。
深化“益企”融合,锻造企业发展强劲“引擎”。
创新党建进项目。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围绕项目攻坚,探索实施“党建进项目”工作法。首批在30个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试点,“一企一策”制定党员领衔“攻坚图”,设置党员先锋岗110个,贯穿项目全过程,组织开展“一次动员统一思想、一次座谈集智攻关、一次协同强化落实、一次剖析解决短板、一次复盘总结提升”等“五个一”活动,推动车规级三相半桥驱动芯片研发等10余个项目提速20%以上。
深化党建进班组。围绕企业班组、车间等“活细胞”“前沿阵地”,推动党建重心向一线下沉。先行在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的8个重点车间,探索推行“党小组+班组”一体运行模式,打造“红色车间”“红色生产线”,开展“工间微课堂”“工间金点子”“工间传帮带”等“工间一刻钟”活动。在车间生产一线,建立“红色导师”传帮带机制,组成“老带新”对子20个,推动老手艺传承与新手艺精进。安徽省锦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升级改造产线,发动班组党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超过60条,有效节约技改成本。
探索“党建+文化”。坚持“党建+文化”双轮驱动,组建企业青年理论小组20支,创新“青年说、说青年”“强企青年说”等载体,开展宣讲35场,持续筑牢企业发展的思想根基。积极推行“党建带群建”工作,整合群团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共建、职业辅导等活动,为员工创设良好干事环境;引导85%以上单建党组织的企业成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组织46个“双强六好”党组织探索推进“党建+文化”建设多元路径,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员工第一课”,以红色文化塑造员工正确价值观。
做优“益企”服务,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强化精准服务。围绕问题共商共解,持续提升产业集群党委服务企业本领,向重点产业链企业、重点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等,累计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280名,依托“非公智慧党建”平台,持续开展“问题帮办,助企发展”活动,月均为140家企业提供代办服务。以党组织为沟通纽带,打通诉求“分派、督办、销号”流程,链接惠企“政策包”,今年以来,指导415家企业兑现高质量发展政策。整合党建工作指导员、人才服务专员等力量,开展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强化要素融合。聚焦发展共谋共促,推动要素资源围绕产业链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今年以来产业集群党委牵头举办供需、银企、应用场景等要素对接20余场次,与2家高校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打通技术从院校到产线、人才从课堂到工位的“黄金通道”,有效解决“产品怎么卖、成本怎么降、资金怎么来、人才怎么引、技术怎么改”。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联系人才机制,推出“人才荟”“创客汇”等载体,为人才提供领办代办服务20余项,着力营造拴心留才的环境。
强化产业链条。推行产业集群党委领办强链补链延链,助力产业链“强筋健骨”。在“强链”上,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双强六好”倍增培育计划,强化党建对核心竞争力的引领;在“补链”上,以党建共建为桥梁,积极推进产学研互促,补齐重点产业短板弱项;在“延链”上,研究制定关键配套企业“势在必得清单”,采取本土化挖潜和立体化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制造等龙头企业加速形成“30分钟零部件供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