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肥西先锋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缅怀革命英烈 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 黄求存 王杰 信息来源: 官亭镇、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3-12-15
[字体:  ]

15012b7e-06b7-40b5-b281-95943ae73012(1).jpg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上午,官亭镇为“张璋烈士墓园”举行庄严的开园仪式,肥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孙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建及党组成员杨旭东,官亭镇党委书记马海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霞,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周晓杰,副镇长徐勇等参加开园和揭幕仪式,并为张璋烈士进献花篮和鲜花,以此缅怀英烈、寄托哀思。屹立在官亭镇焦婆社区境内的“张璋烈士墓园”一直是肥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扩建与修缮,于今年的国家公祭日当天正式开园。

  张璋烈士于1906年出生在原合肥西乡聚星张新圩,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是淮军名将张树声嫡孙。张璋从小就谨记家训“救国救民、匹夫有责”的警言,14岁前往天津南开中学拜读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先后3次被捕入狱,献出了自己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1925年,在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领导下,天津成立了反帝同盟,张璋始终战斗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哨,在经历了6年血与火的洗礼,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1926年,他被组织派往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北伐前夕,广州革命热潮高涨,1927年2月12日,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的演说给张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30年上半年,张璋接受党的安排,积极组织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张璋是安徽人,通过同乡关系找到了台静农(安徽霍邱人)。台静农是辅仁大学教授,在北方学术界和文化界威望颇高,他一贯支持进步社团的文艺活动,张璋利用同乡关系经常与台静农联系。通过台静农,张璋便常常奔走于学术文化名人孙席针、傅仲涛、范文澜、李霁野、韦泰园、韦丛芜等人之间,积极动员他们入盟并出席活动。

  1931年,在反动当局的一次大逮捕中,张璋不幸被捕入狱,在妻子吴昭毅变卖家庭财产和多方求助下才得以出狱。不久,张璋携妻子儿女回到合肥,便很快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他和合肥中心县委商量:“我以世家子弟作掩护,在地方筹集成立一支游击队,可以扩大革命力量。”于是,他从合肥城内迁回到筑有寨墙的张新圩,日本留学归来的“四少爷”俨然变成了一位大地主,谁也不会想到一颗革命种子在这里播种了。张璋联合当地几位地下党工作的同志,一同到农民家中开展宣传活动,他以世家子弟的身份,避免了地方和民团的注意。他四处宣传发动农民起来斗争,通过缜密计划后,发动了30多名贫雇农起来闹翻身,暗中建立了党小组。为了打击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张璋带领几名党员和思想进步农民,出其不意,消灭了当地一个反动民团,夺取了20条枪支,组织起一支地方游击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璋发现当地反动地主、与自己同住一院的伯父家中有一批枪,于是他又使出了装病出诊的计策,把伯父的十支长枪和两支短枪偷出去送给了游击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以后,张璋化名张晓天常往返于上海和安庆之间,转达上级党的指示。

  1936年夏天,张璋从上海回到安庆,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惨无人道的反动当局,对他施以酷刑,妄图从中获取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以便一网打尽。张璋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英勇不屈,守口如瓶。敌人费尽了心机却一无所获,于是决定对张璋下毒手。得知敌人马上要处死自己,张璋从容地在一只香烟盒上写了四句话:“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作为遗言,托人带给妻子吴昭毅。当年10月,张璋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年30岁。张璋的遗体被送回家乡后,安葬在原兴塘村马油坊村民组的小山岗上。1982年3月,由县委、县政府修墓立碑,墓的四周用青石砌成,墓前一块耸立的石碑上,刻着由安徽省委原第二书记顾卓新亲笔题写的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璋烈士之墓”。每年清明,全县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扫墓悼念、缅怀英烈。

  “张璋烈士墓园”的扩建与修缮后,为官亭林海景区增添了一座厚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游览景点。

责任编辑:韩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小微权力
“监督一点通”